3月30日晚間,公布2019年報,營業收入248.63億元,同比增長54.35%,淨利潤90.02億元,同比增長78.86%。受益于發行滬倫通機制下的首單GDR幷在倫交所上市,淨資産增至1,256.55億元,爲未來的多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。
客戶、投顧平臺互通釋放業務效能
據年報披露,華泰證券已擁有近1,400萬客戶,客戶資産達3.35萬億元。根據滬深交易所數據,股票基金交易量20.57萬億元,穩居行業第一。
報告期內,華泰證券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,打造行業領先的財富管理平臺,優化總部驅動的一體化服務模式。移動平臺“漲樂財富通”持續迭代升級,根據易觀智庫數據,2019年12月的月度活躍用戶數達779.40萬,長期位居證券公司類APP第一名。2019年,華泰證券推出了投顧工作雲平臺“AORTA”幷和漲樂財富通實現數據打通,成爲賦能客戶和一綫投資顧問的核心載體。通過AORTA,總部直接爲全國2000多名投資顧問提供及時、有針對性的服務策略和行動指導,提升專業能力和服務品質。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,截至報告期末,華泰證券母公司從業人員中投資顧問占比超過30%。
在金融産品銷售方面,加强投資研究體系對産品配置的支持和客戶需求引導,著力提升自有産品的價值,金融産品保有數量5,533只,銷售規模人民幣3,743.56億元。
資本中介業務方面,融資融券業務餘額位居行業首位,達671.25億元,市場份額6.59%,整體維持擔保比例爲314.66%。
投行打造新經濟領域客戶生態圈
機構服務的數字化發展提速,在行業內率先推出了機構客戶數字服務體系,與客戶共建數字化金融生態圈。自主研發的“行知”APP2.0版本上綫,支持在綫參與IPO、定增、可轉債項目發行,參與投研活動,定制金融産品等,擴展了機構客戶網絡。
投行業務提前備戰注册制變革,前瞻布局戰略新興産業,聚焦科技領域優質客戶,以大投行一體化平臺强化境內外、場內外業務跨市場協同,在大健康、TMT等行業形成了一流的品牌影響力和客戶生態圈。
報告期內,經證監會核准的幷購重組交易家數14家,交易金額1,280.65億元,均位居行業第一,幷打造了多個標杆項目,包括2019年披露交易金額最大的資産重組項目雙匯發展,A股最大的半導體幷購交易聞泰科技收購安世半導體,高瓴參與格力混改等。
根據Wind統計,股權主承銷金額1,320.95億元,行業排名第三。2019年保薦“科創板第一股”等5家企業登陸科創板,根據上交所統計,截至報告期末,科創板已受理企業保薦家數19家,位居行業第一。
此外,華泰證券打造平臺化的投資交易能力,場外衍生品新增交易量、場內期權做市交易量、收益憑證新增規模均躋身行業最前列,債券交割量排名躍升至行業第二。
主動管理規模穩居行業前列
資産管理業務加大創新力度,全面向主動管理方向轉型,提升以“固收+”爲核心的産品優勢。華泰資管公司營業收入25.94億元,創歷史新高。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,截至2019年四季度,華泰資管公司私募資産管理月均規模行業排名第三;主動管理規模及占比大幅增長,私募主動管理資産月均規模2,522.45億元,行業排名第三。Wind數據顯示,企業ABS發行規模908.91億元,行業排名第二。
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業務繼續聚焦醫療、TMT等行業,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的私募股權投資合計認繳規模495.85億元,投資項目40家。華泰紫金旗下基金投資的、、普門科技于2019年登陸科創板;伯杰醫療研製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,于1月31日首批獲得《醫療器械注册證》,諾唯贊生物研發出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,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發揮重要作用。
國際業務成發展新引擎
2019年,華泰證券國際化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突破:發行滬倫通機制下的首單GDR幷在倫交所主板市場上市,募資16.92億美元,是2013年以來GDR市場規模最大的IPO,華泰證券也成爲在上海、香港和倫敦三地上市的金融機構;美國子公司登陸紐交所,募資3.16億美元,爲打造更具特色的金融服務平臺注入了强勁資本動力;華泰證券(美國)獲得在美國開展經紀交易商業務的資格;華泰金控(香港)逆勢而進,綜合實力躋身香港中資券商前列。2019年,華泰證券國際業務收入占比達到10.75%。
報告期內,華泰金控(香港)參與完成IPO項目14個、債券發行項目42個,總交易發行規模約港幣197.34億元;完成了財務顧問項目4個、結構性投融資項目6個,同時,獲得GDR英國跨境轉換機構資格及倫交所會員資格。
此外,作爲大型金融機構,華泰證券注重用專業能力履行社會責任,參照國際標準完善了內部的ESG(環境、社會、治理)架構,爲科技創新、環境友好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,發展綠色金融,2019年共承銷綠色債31只,總融資規模554.77億元。同時,作爲企業公民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,“益心華泰”公益項目持續提升專業化運作水平,携手NGO共同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,繼續關注困境兒童成長。
(轉載自:新浪財經)